央行在此时点选择“降息”有何目的?
“没有意外的美联储,琢磨不透的中国央行”,就在美联储一如预期“鹰派”降息,全球主要央行的降息步伐明显放缓之时,一直按兵不动的中国央行却“逆势”而为,将保持了19个月的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(MLF)利率下调了5个基点。
降息消息一出,金融市场立马做出反应,A股市场转头向上,沪指突破3000点,国债期货瞬间飙升,文华工业品指数也迅速上涨,打破了近期连续低位震荡态势。
8月,在全球主要央行相继调整方向开始降息时,中国央行保持定力,没有调整主要政策利率。而在目前市场“降息”预期逐渐降温的背景下,央行突然给“惊喜”,将MLF利率小幅下调。央行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?是不是宣布宽松周期的到来?
**稳增长与通胀及去杠杆的博弈**
近年来,受中美贸易冲突导致的外部不确定性、经济增速换挡、去杠杆、金融供给侧改革等因素影响,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一直较大。但央行始终未祭出对称式降息大旗,上次降息还要追述到2015年10月,就连一年期MLF这类政策性利率也有19个月未变。央行始终在通过降准、公开市场等操作来增加市场基础货币量来调节经济运行。
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去杠杆需求,抑制资本市场及楼市泡沫继续扩张,另一方面则是美联储自2015年末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,进行了一轮长达三年多的加息周期,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。
今年6月,美联储进行了十年来首次降息,目前已经进行了三轮,随着美联储降息大门的敞开,对于央行而言外部制约因素已经解除。
由于国内金融去杠杆需求仍在,且央行通过降准及公开市场操作,国内流动性始终维持稳定。央行官员发声表态,中国货币政策“以我为主”,这让央行始终按兵不动。
不过,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,三季度经济增长6.0%,创下了新低,相比二季度放缓0.2个百分点。最新公布的10月PMI数据为49.3%,低于荣枯线。
虽然9月CPI突破3%,对货币政策宽松有制约,但CPI上涨主要由猪价上涨带动,核心CPI仍保持稳定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,货币政策有宽松的必要和空间。
**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博弈**
目前国内流动性依旧宽松,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及央行较为重视的DR007等主要回购利率普遍下行,因此本次调降MLI利率跟资金面关系不大,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,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。
虽然全面降息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,但结果可能是银行利率更低,但贷款利率降不了多少,而且可能导致通胀,资本泡沫扩大,楼市再度被热炒的负面效应。
因此,在这种背景下,央行跳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,开出一条新的路径,通过LPR改革来构建“中央银行—银行间市场中期政策利率(MLF利率)—LPR—银行贷款利率”,从而能够通过政策利率来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。
改革后LPR参考MLF,贷款利率则锚定LPR,商业银行在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,加权后得到LPR。目前已进行了三次LPR报价。总体看,三个月来LPR下调幅度呈逐渐收窄态势,最新LPR第三次报价结果并未如预期下行,而是保持不变,即LPR与MLF的点差没有变化。
由于MLF利率此前并未调降,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很难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,LPR继续下行的空间就变得较为有限。因此本次央行下调MLF利率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,从而引导LPR下行,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的,从而刺激国内经济发展。
**央行宽松周期已经到来?**
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,央行本次调降MLF利率并不意味着宽松周期已经到来,不过,对于市场信心的提振大于实际影响。
虽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,但目前国内政策面还是以财政政策为主,货币政策为辅。近期债券市场受通胀预期等因素影响,利率持续走高,一级市场信用债取消发行时有发生。在明年地方政府债券即将提前发行的背景下,MLF利率下调很好的引导市场情绪,很好的配合了财政政策。
同时,当前通胀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,即CPI高企,而PPI持续走软,在此背景下下调MLF利率,说明央行既不搞大水漫灌,也不会因为“二师兄”冒然收紧货币,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市场对于猪通胀的担忧,稳定市场信心。
而随着中美贸易谈判持续乐观,逆周期政策效果开始显现,国内经济已经出现回暖迹象,近期公布的财新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,上月公布的工业增加值、金融信贷等数据也出现好转。央行继续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,对刚现企稳迹象的国内经济的提振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。
微信扫码二维码 “零佣金”期货开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