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行情分析 >

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、以利取胜,聚丙烯转型之路漫漫

时间:2021-09-18 | 栏目:行情分析 | 点击:

【导语】当前我国炼化行业已经形成以中石化、中石油两大集团为主,中海油、中化、煤化工企业、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等多重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。以民企为主的大批新建项目纷纷上马且进程迅速,在这其中中石化与中石油、壳牌、埃克森、沙特阿美等其他一体化相比,中石化上游业务能力与下游业务发展规模不均衡,这对于一体化石化公司而言,是一种潜在的发展风险。一旦原油价格过高,对于以石化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,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。

在中国国内,主力油气田多数隶属于中石油,中石化较难在油气资源上实现突破,这决定了中石化须另谋它法,消除上下游业务不均衡的风险。中石化在中下端炼油、化工领域不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,因此产业升级选择在这一领域寻找突破口,煤化工产业逐渐进入了中石化的视线。

近几年中石化产业升级发展已有所突破,继“中石化”之后,逐渐向“中煤化”时代迈进,煤化工行业具备规模化和推广潜力,对于中石化而言,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,甚至可以成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新领域。目前聚丙烯行业已投产的“中煤化”企业包括中原石化10万吨/年,中天合创70万吨/年,中安联合35万吨/年,中煤化梯队不断丰富,产业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大,未来中煤化道路也将愈走愈远。

国内另外一家行业巨头中石油,其聚丙烯产能约占整个行业产能的20%,但70%的装置集中于东北及西北地区,这些地区远离消费市场,资源需要大量调出消化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炼化企业的销售利润,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步回升,炼化成本随之上升,加之传统石化产品供应过剩的局面不断扩大,对中石油而言挑战无处不在,产业升级也迫在眉睫。

不可忽视的煤化工产业也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,当前煤化工面临产业结构过剩的矛盾,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快速增长,安全环保形势严峻,工艺技术创新制约行业发展等问题同时存在,迫使煤化工积极转型升级。现代煤化工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基础,适度发展,同时要市场化布局,在产业结构上实现高端化延伸,以此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。

在未来较长一段周期内,炼化行业仍处于景气周期,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、民营企业都已经进入抢占市场,行业趋势倒逼各大炼厂转型升级,升级后的炼化也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。

炼化一体化带来的第三轮产能迅速提升,已然逐步兑现,在未来3-5年的产业竞争中,规模优势、区位优势、成本优势仍将是聚丙烯生产企业安身立命的必备条件,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张,各种工艺路线竞相绽放,自原料多元化萌芽显露,煤制烯烃(甲醇制烯烃),首次出现在聚丙烯上游原料的舞台之上,随后是烷烃类制丙烯。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且廉价,尤其西北地区,蕴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,现代煤化工发展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粉尘、有害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,大幅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附加值,更符合煤炭绿色、高效、低碳的利用方向。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未来市场需求巨大,“富煤、贫油、少气”的能源结构特点使得我国石油、天然气对外依赖程度较高。

微信图片_20210917220248.png

利之所趋,利之所向,近年来全球丙烯需求增长迅速,但传统工艺生产的丙烯难以跟上需求快速增长的步伐,为了确保丙烯供应,必须实行替代生产工艺。在少数几个以丙烯生产为重点的生产工艺中,丙烷脱氢(PDH)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生产工艺,因此,PDH项目受到热捧。PDH工艺具有三大优势,丙烷在500℃—600℃条件下经催化脱氢得到丙烯,该技术流程简短,主产丙烯;其次,生产成本只与丙烷价格波动密切相关,丙烷价格与石脑油价格、丙烯市场没有直接关联,这可以帮助丙烯衍生物生产商改进原料的成本结构,规避一些市场风险;最后对于丙烯供应不足的厂家,可购进成本较低的丙烷生产丙烯,免除运输与储存丙烯的高成本支出,高昂的净利润使得工厂扩产动能十足。

2015年以来,中国的丙烷脱氢制聚丙烯产能以阶梯式扩充,快速由无到有,由小到大,截至2021年,以丙烷脱氢-丙烯-聚丙烯产业路线的产能已经达到445万吨,在聚丙烯产能占比已经达到14%。丙烷脱氢路线,经过6年的发展历程,经历了陌生、质疑、狂热,究其原因,无论处于市场哪一环节业者而言,利润,终究是进行生产、贸易、期货操作等等诸多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。

微信图片_20210917220306.png

丙烷价格直接决定丙烷脱氢生产成本,根据数据统计,2015年来聚丙烯环节毛利持续走高至2500-3000元/吨,到2021年三季度利润已经降至500元/吨附近,虽然原料和产品价格均对PDH装置经济效益影响较大,但丙烷和丙烯之间关联性较强,其价格走势类似,单独分析两者价格并不能明确其同涨同跌时对PDH 装置经济性的影响。因此取丙烯–丙烷价差来分析PDH装置经济性。

时至今日,中国的丙烷脱氢不论是否配套了聚丙烯装置,其原料丙烷,均来自于进口,中国丙烷脱氢产业原料的进口依存度是100%。而进口丙烷的定价话语权,却持续把控在中东及美国的主要生产商以及国际市场贸易巨头手中,中国每年进口的丙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,虽有万华、东华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游不断提升影响力,但进口丙烷整体话语权的提升却持续偏弱。中国能源化工原料轻质化持续发展,聚丙烯上游丙烯来源多元化趋势跟随转向,在未来3-5年,中国仍将有为数不少的丙烷脱氢以及丙烷(混合烷烃)裂解装置建成投产,提升原料话语权,时不我待!

(责任编辑:admin)

十年专业期货服务平台,全国最低手续费保证金开户,咨询微信:cclk88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